
写作不易,作者每天辛勤耕耘,只为维持生计,希望各位观众朋友们多多体谅。文中设有5秒广告解锁,观看5秒即可免费阅读全文,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!
文|心飞扬
编辑|t
众所周知,侵华日军在战争初期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劲,但很多人会误以为后期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就相对薄弱了。其实完全不是这样!比如,那些以“2”字开头的师团,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许多老牌师团。
展开剩余83%拿诺门罕战役中的23师团来说,虽然当时他们遭受重创,战斗力仅剩三成,但通过一次几乎“逆天”的改编,成功转型成为机械化王牌部队。而那些专门为应对美军曼哈顿硬件而打造的强化师团,更被日军视为“王牌中的王牌”,地位极其特殊。
那么,这些“2字头”师团究竟有多厉害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些师团背后的故事。
你是否曾经以为日军师团的战斗力与其成立时间成正比?毕竟战争爆发时,一些师团已经经历多年战斗,常被看作更有经验,而新成立的部队则容易被低估。
举例来说,21师团、22师团和23师团,这些较晚成立的部队,打破了人们对老牌师团的传统偏见,最终成为战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象征。
先从21师团说起。该部队源自日本北陆地区,这里历来出产了众多优秀士兵。北陆的兵风以严谨、坚韧和忍耐力著称,可谓是日本军队的“兵家圣地”。
想象一下,从这样一个地域招募出来的士兵,他们的战斗力自然不会差。即使是新组建的师团,光是这些地区兵员的素质,就远远超过了不少老牌部队。
再来看看22师团,来自被称为“民风彪悍”的仙台地区。仙台的士兵不仅身体素质过硬,更具备一种拼命三郎般的顽强精神。
“死也要为天皇而战”的豪情壮志,正是22师团的真实写照。再加上当地人民对军事的高度崇敬,士兵们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勇猛与坚定,令人印象深刻。
可以想象,这些士兵在组建时的训练场面有多么严酷,每个士兵都像被磨砺的刀锋,身手敏捷,思维冷静,充满杀气。
接着是23师团,其背景更加传奇。它来自萨摩地区,这个地方以“忠诚”闻名。作为日本传统的强兵之地,萨摩培育了无数英勇的战士,而23师团正是从这里汲取了充沛的“战斗血液”。
在萨摩,战争不仅仅是为了胜利,更是精神和荣耀的传承。无论是训练还是实战,23师团的士兵们几乎没有让任何人失望过。
既然这些师团背景深厚,为什么它们成立时间却偏晚呢?这主要是因为战局变化迅速,后期日军组建师团时,不再严格按照传统地域划分,而是更加注重实战需求和兵员质量。
因此,尽管这些师团比传统“甲等师团”晚成立,但由于编制更优化,调整更合理,其战斗力反而表现得更为突出。
这些师团的训练与装备同样升级明显,人员配置和兵器配备有较大改进。特别是火炮和机枪的数量及质量,远远超过很多“老将”师团。
所以,虽然它们成立时间较晚,一旦投入战场,便展现出“新生力量”的潜力,多次打出令人震惊的战绩。
然而,23师团尽管天赋异禀,背景强大,却在诺门罕战役中遭遇了严峻考验。对23师团来说,这场战役无疑是沉重的打击。
战役爆发时,23师团驻守苏联边境,最终损失近70%的战斗力。这次惨败击碎了他们的骄傲,让部队陷入困境。
想象一下战场上的惨烈景象:硝烟弥漫,炮火不断,泥泞的地面拖慢了士兵的步伐,通讯设备在炮火轰炸中频频失灵。
几乎每名士兵身上都带着伤痕,有的在阵地上倒下,鲜血浸染着泥土。指挥系统瘫痪后,士兵们仿佛陷入无尽的漩涡,难以自拔。
但正是这次惨痛失败,促使23师团完成了彻底蜕变。战后,部队没有解散,而是接受全面重建,装备得到了补充,战术得到优化,迅速转型为日军四大机械化师团之一。
改编过程中,师团的兵力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。许多步兵被机械化单位替代,坦克与装甲车的加入极大提升了机动性。
炮兵配置也得到加强,配备了新型火炮和反坦克武器,使得该部队在面对敌军装甲时更具优势。通讯设备和后勤保障也显著改善,使其战斗效率大幅提升。
经过这次重生,23师团不再是昔日诺门罕战场上拼死挣扎的“血肉之躯”,而是变成了一台高效的机械化战斗机器,各部协同作战无间。
这次转变,恰恰是“2字头”师团超越传统甲等师团的关键所在。
到了1940年,为应对苏联威胁,日军又组建了24、25、28等多支强化师团。这些部队的任务更加特殊,主要是针对未来苏联战场作战需求设计。
这些部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针对苏联战场环境进行了特别编制。比如,24师团配备了精锐山地部队,适应苏联复杂山区作战。
25师团则装备了大量重型火炮,特别针对苏军坦克部队,火力威力强大。28师团重视空中火力整合,率先尝试空地协同作战模式。
这些部队被日军高层寄予厚望,不仅补充了关内常规部队的战斗力,更为未来的大规模战役做了精心准备。它们的作战能力在当时日军中堪称顶尖。
参考资料:
揭秘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师团编制,中国步兵师与日本师团差距几何.中国军网.2018-07-16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